来源丨HR新逻辑 原创首发
作者丨HRLogic编辑中心嗨,这里是HR新逻辑·HRLogic最近,有HR问小逻辑:曾经干劲十足的 “明星员工”,突然开始消极怠工,工作状态一落千丈,究竟是为什么?
对此,小逻辑想说,当一个优秀员工突然开始摆烂,大多都是这4 个原因引起的。
图片
干好干坏,结果一样
大多数员工进入公司候都是满怀热情、认真负责、追求高绩效的。
最近,小逻辑收到表妹Lisa的倾诉,她目前在一家传统企业的策划部,一直很努力,积极承担起部门的大部分工作;每当有新品发布时,她都会熬夜赶方案,紧盯发布动态。
而她的一位同事A每天都在摸鱼,不定时的看见她不是在刷微博、逛淘宝,就是追短剧。
然而,到了发薪和绩效评价时,Lisa却傻了眼,自己兢兢业业,认真负责完成工作,到手的薪水金,甚至领导的绩效评价,都和A的差不多。
在几番内训挣扎后便看开了:干的再好也不会有什么不同;干的一般,只要不出大差错,也一样能够舒舒服服,干嘛不躺平?
造成优秀员工躺平的根源,就在于公司的绩效评价机制形同虚设,无法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「有效区分」和「特殊奖励」。
当奖金变成“大锅饭”,会严重削弱其激励作用。
员工努力工作却得不到额外奖励,会认为多劳未必多得,从而失去拼搏意愿。
对于这种现象,小逻辑有2点小建议:
1)细化考核指标:将工作内容拆解为可量化、可评估的具体指标,比如销售岗位的签单量、客户满意度,研发岗位的项目交付质量、产品合格率……让员工的工作成果被看得到。
2) 拉开奖励差距:拒绝大锅饭式的奖金激励,HR在设计薪酬激励方案时,不妨设立阶梯式奖金制度,对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高额奖金,对绩效不佳的员工减少或取消奖金。
拉开差距,让员工感受到努力与回报的正相关。
图片
干得越多,背锅越多
职场中有个扎心的真相:干活越多,错得越多;错得越多,背锅越多。
许多优秀员工都曾陷入这样的困境,因为工作能力强,领导总是放心地把大量工作分配给自己。
然而,一旦出现什么问题,自己就成了第一个被推出来背锅的人;而那些平时不主动揽事、不承担责任的人,反而能全身而退,乐得清闲。
在往年的高分电影《年会不能停》里,人事经理马杰堪称经典的“背锅侠”,害怕被裁员的他,什么都能干,也什么都干。
图片
在权责不清的组织里,人事经理马杰不得不承担各种本不属于他的责任,每天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,还要绞尽脑汁为领导处理遗留问题,稍不注意提,一个锅就扣过来。
艺术来源于生活,在当下的职场里,此类事件也在不断发生,当能力强、肯干事的员工频繁背锅,必然会因长期承受不公平待遇而心寒,逐渐丧失工作积极性,甚至选择离职。
这种“干得越多,背锅越多”的现象,多数是因为组织内部权责不清,要解决这一问题,公司可以从这3个方面入手:
1)明确权责边界:制定清晰的岗位说明书,明确各部门、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,让员工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。
2)优化考核体系:在员工的绩效考核一环,可以将工作质量和责任履行情况纳入考核,对于勇于承担责任、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;对于推诿责任、工作屡次失误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,树立员工正确的责任意识。
3)坚持正确导向: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坚定维护高能力、高效率员工,让能干事的员工敢干事,不让优秀员工吃亏,才能扭“多干多错”局面。
图片
干得好,不如拍得好
在一些企业中,存在着严重的“唯关系论”,即员工的晋升不是基于能力和业绩,而是取决于与领导的关系亲疏,是否善于“表现”。
在这类管理者的领导下,即使团队有优秀人才,也难以留存。
当优秀员工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,也比不上别人的 “巧言令色”,就会对企业的价值导向产生怀疑。
一些优秀人才不是被逼走,就是被同化,久而久之,企业里留下来的都是会拍马屁的人。
图片
A和B是某司策划部的同事,A凭借出色的策划能力,为公司拿下了多个大项目,在绩效考核排名总是在前排;B则表现平平,但非常善于和领导套近乎。
在策划主管竞聘时,B凭借与领导的良好关系,成功当选。
经过此次的竞选,A看清了公司的晋升规则,既然努力不能有回报,那就一起摆烂,骑驴找马换东家。
当企业管理者默许或奖励“拍马屁”行为,是向团队释放明确信号:能力不如态度重要,做事不如做人重要。
出现这些原因,最大的根源在于员工职业发展晋升界限不清,管理者组织治理能力低下。
如何解决这些问题?小逻辑建议:
1)制定透明的晋升标准:明确规定晋升所需的业绩指标、能力要求、工作年限等条件,让员工清楚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获得晋升,避免暗箱操作。
2) 引入多元化评估:对员工晋升考量,除了领导评价,增加同事互评、下属评价、客户评价等维度,全面客观地评估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表现,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。
图片
干再好,晋升无门
在当今瞬息万变的职场环境里,员工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诉求愈发强烈,更加渴望追求自我价值的跃升与突破。
而传统企业在适应这一新趋势时,往往面临诸多挑战。
最近,一家传统企业的HR向小逻辑诉说遇到的困境:作为一家发展了20多年的传统企业,自身管理机制上存在许多问题。
例如,公司的激励机制也十分陈旧,无法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;并且由于组织架构僵化、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,早期的员工早已晋升上去,一个萝卜一个坑占着,新员工很难获得晋升的机会,即使再优秀,再努力拼搏,也晋升无门。
所以公司出现了:老员工躺在功劳簿上,凭借资历优势稳坐管理岗;而新员工这边,优秀人才难以忍受发展受限的困境,陆陆续续的跳槽,而一些能力普通的员工,则选择和老员工一起“躺平”。
这就是典型的 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优秀的员工不愿意摆烂,只能选择另寻更有挑战和发展空间的公司。
这种困境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
那么,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?
1)设置动态激励机制:根据公司发展阶段,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。
在稳定期,除了物质奖励,增加精神激励,如授予荣誉称号、提供培训机会等,让员工感受到成长和认可。
(2) 打通职业发展通道:设置管理序列、专业序列等多条晋升路径。
让不同类型的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,为优秀员工提供清晰的上升阶梯,避免他们因看不到希望而离开。
图片
写在最后
优秀员工从拼搏到摆烂,不是突然的“躺平”,而是长期积累的失望。
因此,当优秀员工开始摆烂,企业也要尝试从自身管理机制中寻找根源。
只有解决以上问题,才能留住人才,激发员工的积极性,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